6 月 29 日起,亚马逊美国站将正式实施全新的卖家自配送 Prime(SFP)及优先配送政策。
这一轮更新虽然在某些维度上看似“放宽”门槛,实则整体提升了卖家履约与服务的门槛。配送时效、订单追踪、取消率、持续履约能力等多个关键指标被重申或强化,且绩效监控周期从 30 天缩短至 7 天,卖家的反应与调整能力将被迅速“验收”。
如何应对“新规考核”、如何借力第三方服务机构,成为行业关注焦点。以下是对亚马逊美国Prime自配送新规的解读。
01 试用期管理优化 绩效达标空间缩小
平台近期升级了卖家试用期考核标准,不仅将关键绩效指标的门槛全面提高——准时送达率(OTDR)提升至93.5%(部分场景适用)、有效追踪率需达到99%以上、订单取消率必须控制在0.5%以内,更将评估周期从原来的30天大幅压缩至7天。
缩短考核周期,意味着卖家在极短时间内必须展现出成熟、稳定的履约体系,且几乎没有“试错”空间。一旦某项指标不达标,即可能被系统判定为不具备 Prime 资格,失去流量红利。
这对那些仍依赖国内仓发货、履约时效受跨境运输影响的卖家构成直接挑战。清关延误、物流跟踪信息缺失、节假日波动等常见问题,都会在 7 天试用窗口中被放大,导致考核失败。
02 履约标准升级
在履约标准方面,平台要求卖家必须实现美国本土全境1-5天的配送时效,并且需要支持周末送货和取货服务。不仅如此,卖家还需启用配送设置自动化(SSA)并匹配系统建议的运输方式,所有设置与服务需与买家预期精准对齐,否则将直接影响转化率和履约绩效。
这些变化实质上代表了亚马逊向卖家传达一个信号:只有具备本地化运营能力和持续供货能力的卖家,才有资格继续参与 Prime 流量分发。
这对依赖单点发货、仓网覆盖有限的卖家来说是一种倒逼,也促使更多商家重新思考是否应加快“从 FBA 向自建/第三方海外仓”转型,以保障高峰期服务连续性和调度灵活性。
03 绩效恢复门槛提升
平台引入了更加严格的绩效持续监管制度。一旦卖家因绩效不达标被移除计划,必须连续四周满足所有要求才能恢复资格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部分场景下的准时送达率(OTDR)标准从97%调整为93.5%,但有效追踪率99%以上和取消率低于0.5%的要求依然保持不变。更关键的是,绩效评估周期同样缩短至7天,这就要求卖家必须建立实时的绩效监控系统,能够快速发现并解决运营中的问题。
在这轮规则变化中,越来越多卖家意识到:不是单靠某一项履约能力就能通过考核,而是要构建一套涵盖库存调配、订单履约、售后处理的本地化运营体系。
此时,具备灵活调度、多仓布局、7 天出货能力的第三方海外仓,成为理想选项。
亚马逊 SFP 新规的调整,标志着平台对卖家履约能力的“升级筛选”正式开启。从考察周期压缩到履约标准提升,再到连续绩效的硬性要求,所有政策变化都在朝着“本地化、专业化、高响应”方向推进。在这样的趋势之下,第三方海外仓不再只是扩张的工具,而是卖家合规运营、稳定增长的基础设施。
以赛鸟海外仓为代表的服务商,凭借本地仓储网络、智能运营系统和全链条物流能力,帮助卖家打破跨境履约瓶颈,在高压政策环境下稳住核心竞争力。
未来,海外仓将不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跨境卖家的“底层配置”。
对卖家而言,是时候重新审视物流链条,将海外仓纳入长远战略布局了。